早茶來論
  □陳嘉俊莊臣(拜客廣州)
  最近在北京,幾天是中度和重度污染,身邊的朋友都戴上厚厚的口罩,整個城市都籠罩在大霧之中。原計劃每天用自行車代步的美好願望被這霧霾給嚇退了。後來為響應CityBikers“周五騎車上班”的號召,也為了逃離可怕的地鐵(高usb峰時甚至需要“志願者”幫忙推人上車),我於是找朋友借了一輛自行車代步,因而見識了不同於廣州的帝都騎行體驗。
  在北京隨處可見自行車道,無論是雙向六車道、八車道的主幹道,還是雙向兩車道的市政路,一般都有自行車道(也含電動自行車)。自行車道也非常寬,夠三個人併排騎行。這些自行車道一般都有柵欄跟機動車道產生物理隔離,這樣一來安全性就提升了。然而,正是由於自行車道信用卡代償太寬,以致很多私家車都會走“捷徑”闖進自行車道。久而久之,很多自行車道被迫演變成一條新的機動車道。
  騎車遇到十字路口,有些地方還設有專門的自行車紅綠燈。另外,由於北京的機動車道較寬,人行天橋和隧道設計裝潢比較多,多數有斜坡或全部設置為斜坡而不是樓梯。這樣一來,騎車人士和輪椅人士都能方便地上下天橋。
  讓人失望的是,北京的私家車住商實在太多了。一到下班高峰,大街小巷無論是人行道還是自行車道,都停滿了私家車。奇怪的是,儘管車多空氣差,但在北京騎車的人還是非常多。
  我想,除了更便捷的交通和更具尊嚴的出行理念,這個現象可能還跟北京的傳統騎行文化有關。那麼,到底是人的出行習慣塑造了一座城市,還是一座城市的規劃塑造了人的出行習慣?  (原標題:城市規劃塑造市民出行習慣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d01cdtas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